為什麼一定要在老家有套房?看完你就懂了

2023-05-01 - 來源:惜讀( ID:xidu55)


古人說,“樹高千丈,葉落歸根。”

樹不管長得多高,葉子落後還是回歸土壤;人不管走得多遠,故鄉才是最好的歸宿。

而老家沒房的人,即使重歸故里,依然像是做客他鄉。

老家有房,不怕在外過得怎樣,永遠有個退路,保你心安。

Advertisements

01、身處異鄉,漂泊無依

《西遊記》有言,“寧戀本鄉一捻土,莫愛他鄉萬兩金。”

人人都有懷舊心理,把曾經擁有的東西看得很珍貴,並不斷緬懷。

故鄉亦然。我們在他鄉,無論遇到多麼有趣的人和事,會不自覺地與過去相對比。

過得順遂,則笑著懷念;過得不如意,便越發眷念。

家鄉是記憶的根,永遠不會枯萎,那裡存放著我們或喜或悲的往事。

俗話說,“距離產生美。”

所謂的鄉愁,皆因背井離鄉;所謂懷念,皆因今時不同往日。

離鄉越久的人,越需要家鄉做精神上的寄託。

在異鄉生活了幾十年,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語言,好像都融入了當地,但一開口的鄉音,把自己的“出身”暴露無遺。

似乎那是一個結,提醒著我們的“出身”、起點,還有“外來者”的身份。

在老家如果沒有房子,回鄉也像是住旅館。

02、老家有房,心有所安,身有所放

有人說,“異鄉只有住所,沒有‘家’。”

確實,在外時,我們因為工作來回奔波,哪裡方便搬到哪裡,說到底都是為了生活。

不會過多懷念,更不覺得可惜。

除了老家,這些地方被稱為“中轉站”,因為多不勝數,所以不值得留念。

對人來說,家有一個就足夠了,真有那麼多,只是稀釋了對家的眷念之情。

沈從文說,“我人來到城市五、六十年,始終還是個鄉下人。不習慣城市生活,苦苦懷念我家鄉那條沅水和水邊的人們,我感情同他們不可分。”

他北漂了66年,到80歲時才終於回了次鳳凰老家。聽到久違的儺戲,他頓時淚如泉湧,“這是楚聲,楚聲!”

這種鄉土情結,從小就烙印在我們的內心;年輕時不覺得,離家多遠都義無反顧,直到年紀漸長,歸鄉的渴望才強烈起來。

老家有所房子的人,年紀再大也有一個退路:有一個隨時可以回鄉安居的通道,心才會安寧。

未來,無論生活過得怎樣,都不必擔心晚年在異鄉度過,因而感到踏實。

Advertisements

03、故鄉有房,親情不散

人生有四大幸事,其中之一便是“他鄉遇故知”。

可見即使我們遠離故鄉,但情感聯絡依然很強,碰見老鄉似乎拉近了與家的距離。

故鄉留所房子,等於有了一個隨時回家的理由,實現每一個回鄉的衝動。

在熟悉的遠方,有一所房子等待自己回來居住,想想就覺得滿懷期待。

古人說,“禮尚往來。”

唯有相互往來,走街串巷,親情才不至於變得淡薄。

不然,沒有一個產生交集的所在,親人的相聚也就沒了盼頭。

故鄉若是沒有房子,沒有了自己的“一席之地”,連回都懶得回,家也就四散天涯。

有人說,家就是用來牽掛的。沒有牽掛,便不會在乎;沒有牽掛,便不會有懷念。

老家的房子,把“飄散”在五湖四海的孩子,齊聚一堂,親情再次延續,形成“薪火相傳的鏈條”。

曾經,賺錢是為了讓家變得更溫馨、幸福,但情感都淡了,物質生活再好也回不到從前的美好。

揀了芝麻丟了西瓜,賺夠了錢失去了“家”,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遺憾。

- 04 -

失去老家,人就像無根的浮萍,到了哪裡都難有歸宿感。

老家尚在,有一個可以退守的後盾,才不用心存顧慮。

如果混得好,就叫“榮歸故里”;如果混得不好,也有一個最後的保障。

正是對落葉歸根的執著,我們才不會在求生存的道路上,失去國人獨有的人情味。

Advertisements

- END -

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......

社交生活,離不開“局”......

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......

感情就像是一個天平,需要兩個人共同相守......

在生活中,我們偶爾會看到......

人這一生,淡淡之交無數......

這五樣東西,大部分人身上都有......

​一個單親家庭的母親,自己節衣縮食......